https://www.tjs.org.tw/up_photo/moon-system/images/71_04_轉型正義的社會基礎.pdf
首先,最值得提出來特別強調的是,族群身分在所有的五個 面向(七個問題)上,完全不具任何顯著影響,這可以說是本研究最具有啟示性的發現。換言之,不同族群之間對轉型正義的 看法,無論是在理解、評價、支持、特定議題與參與意願各方 面,都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過去認為轉型正義會挑起族群對立的說法,並未得到實證資料的支持。如果結合上面關於「政黨傾向」與「國族認同」的討論來看,這個發現印證了汪宏倫(2021)所指出的,影響轉型正義的關鍵因素並非族群、而是政黨傾向與國族認同。更具體來說,轉型正義的主要分歧不在於不 同族群擁有不同的歷史記憶,而在於不同的國族認同與政黨支持 者,依據不同的「記憶典範」(memory paradigms),對過去的 歷史有不同的詮釋與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社會意向調查進行預試時,發現不少受訪者被問到與轉型正義有關的題目時,反應相當激烈,表示不想回答這類問題,有些受訪者甚至情緒激動,當場掛掉電話,導致 問到一半的問卷無法完成。由於這樣的情形太頻繁出現、影響問卷完成率,以致於預試階段完成之後,訪員集體向督導提出反 映,希望撤除轉型正義的相關題組,以免影響到正式問卷調查的進行。類似的情事,在歷年的社會意向調查中,可說相當罕見。這個情形反映出,轉型正義在這個社會中可能相當缺乏共識,甚至在某些特定群體或個人中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