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js.org.tw/page.php?menu_id=7&blog_class2_id=56&blog_id=484
臺灣社會學刊 第71期
轉型正義的社會基礎
The Social Bases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作者:汪宏倫(Horng-Luen Wang)
本研究利用2020年中研院社會所的社會意向電話調查資料,針對一般社會大眾對轉型正義的態度與看法(包含理解、支持、評價、特定議題與參與意願等問題)進行實證研究,透過量化分析來描繪出轉型正義社會基礎的初步輪廓。結果發現:政黨傾向與國族認同,是影響人們對轉型正義態度與看法的兩個最主要因素;性別與世代次之,但世代的影響方向,卻與一般常識性的理解相反。尤其值得留意的是,族群身分在轉型正義的相關問題上完全不具任何顯著影響。換言之,不同族群對轉型正義的看法,並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過去認為轉型正義會挑起族群對立的說法,並未得到實證資料的支持。此外,根據本研究的發現,我們也不免憂慮,在臺灣當前藍綠惡鬥、國族認同處於分裂的狀態之下,以目前的方式推動所謂的轉型正義,會不會讓臺灣社會內部更加對立、距離和解的目標越來越遠?這是值得深思、也需要實證檢驗的問題。
https://www.tjs.org.tw/up_photo/moon-system/images/71_04_轉型正義的社會基礎.pdf
首先,最值得提出來特別強調的是,族群身分在所有的五個 面向(七個問題)上,完全不具任何顯著影響,這可以說是本研究最具有啟示性的發現。換言之,不同族群之間對轉型正義的 看法,無論是在理解、評價、支持、特定議題與參與意願各方 面,都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過去認為轉型正義會挑起族群對立的說法,並未得到實證資料的支持。如果結合上面關於「政黨傾向」與「國族認同」的討論來看,這個發現印證了汪宏倫(2021)所指出的,影響轉型正義的關鍵因素並非族群、而是政黨傾向與國族認同。更具體來說,轉型正義的主要分歧不在於不 同族群擁有不同的歷史記憶,而在於不同的國族認同與政黨支持 者,依據不同的「記憶典範」(memory paradigms),對過去的 歷史有不同的詮釋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