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一个博主提出观点说:一个人在20岁左右(不论男女)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就已经基本定型了,之后很难改掉,不知道大家觉得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我个人是很想改变的,已经20有余,但近期觉察到了自己的一些类似于底层逻辑上的错误,是人类的劣根性,是人格基本盘的一种歪曲——即我觉察到自己会重复霸凌模式,无论是霸凌别人,还是被霸凌。

这里我对于霸凌的理解并不只止于类似“校园霸凌”、“职场霸凌”这样有具体事件和场景的霸凌,我想说的更多是一种体现在我自己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劣根性。我好像的确是从幼儿园起就知道了“我的爸爸妈妈和园长关系好,所以我可以在这里更加放肆”这样的事情,而从学前班开始我就有了隐约的欺负同学的行为,我好像拿捏住了对方软弱的个性然后找到了某些理由胁迫对方与我进行不等价的交易:例如我用很不值钱且没什么剩余价值的破石头去要求换取对方家里的“豪华”的文具还有其他东西。在我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欺凌和霸凌事件更是屡次出现在我的生命生活里,我要么是施害者、要么是受害者,以此循环往复,糟糕恶劣的性质的事件行为屡次反复出现在我的世界里。

フォロー

@zh2023 @board 唐突留言打搅啦!

我觉得你好像对社会定义很执着?20岁价值观定型这句话是不是对你而言和父母和园长关系好是一样的一句“已知”?

我觉得或许你可以试试在每当自己遇到陈述句的时候,都下意识练习一下“如果给这个陈述句一个时间限制+一个条件变量,那么过多久这个陈述句会不会不成立了。它会变成什么模样?这个新的陈述句有没有条件限制?它对自己何环境有什么影响?和目前听到的这个陈述句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反复这个联系或许能帮到你XD

· · Tootle for Mastodon · 1 · 1 · 5

不打搅~谢谢你给我提的意见。不过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运用,可以帮我举个例子吗!比如20岁价值观定型这句话应该怎么用你提供的公式来进行反思呀?~~

@zh2023 @board

先举个现实例子:我初中的老师跟我们当时说初中时候形成的价值观之后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改变。其实是说影响深远……

假设有一个陈述句:20岁价值观定型。
假设:
a:20岁+3年+遇到了一件特别的事(可以是任何)
b:20岁+5年+遇到了1件或n件事情(可以是任何)
c:20岁加减十年+遇到或已经遇到了这样那样的事

👉如果条件是abc,那么这个陈述句的内容是否可以囊括条件abc?这个陈述句是不是经得起推敲的?

👉如果父母和园长关系好我可以做abcd并以此获得1234⬇️
父母为什么和园长好?父母对园长做了什么?园长对父母做了什么?你在这个关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你通过abcd获得了1234

1如果你这样做持续了n年+0转机,你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2你这样做了n年+你选择分享自己的苦恼在毛象,有人回复了,你尝试了各种人的建议x时间N,那么这之后会有什么细微的变化?可以预测或试验并总结吗?

3如果你总结出了一套应对自己这个问题的规避方式,此刻你已经超过20岁。那么⬇️

20岁价值观定型指的是什么?

@nafifuyu @zh2023

补充高阶版:

下次遇到苦恼不论什么方面的你能不能自己思考总结出来这样的“公式”,如果想要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你自己会去做出尝试的第一步吗?迈出这一步对你来说需要什么?如何获得它?


谢谢你的耐心指导!首先我想说你的逻辑思维真强,请问这是天生就有还是你后天训练的呀?我好像特别缺乏这方面的思维转换能力,要按照你给我的步骤去思考事情会让我有种重回初高中做数学题的苦恼感,我会很难把思维转换过去,对一些人来说很简单的套公式的事情我怎么都很难把那个弯转过来😥

(我觉得你这样的思维方式一定很难被骗到叭hhh(⁎⁍̴̛ ⁍̴̛⁎)

以及:
看了很久,我隐隐有些理解了。价值观、父母和园长的关系都可以看作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不是不可改变的,相反促成事件发生改变的因素有许多。比如价值观会受我遇到的人、事情、冲击而改变,关系会因为父母做了什么、周围环境各种也发生改变,但重要的是我在这背后去树立一个不被影响的原则和认知,然后各种变量都不影响我自己的行为,如果能这样做,我应该就可以尽力避免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估计没有完全领悟懂你的逻辑,但看半天下来就这些感悟了!)

再次感谢!

@zh2023 @board 不客气XD摔跤摔多了遇到人多了多和人讨论这些问题就渐渐学到了!ps我经常被人说逻辑差XD……我想可能是我遇到这类问题太多了也爱和人聊这些吧!多叙述就可以变得思维清晰,还可以一定程度对抗健忘哈哈哈哈😂

ログインして会話に参加
Fedibird

様々な目的に使える、日本の汎用マストドンサーバーです。安定した利用環境と、多数の独自機能を提供して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