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会期刊《心理学评论》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结论是过好一生(good life)并不意味着 1. 富足、舒适和活跃的社交,也并非 2. 寻找人生使命与实现价值,而是做到精神丰富(psychologically rich)。精神丰富的人生要有精彩的体验,在或新奇或曲折的经历中人的观念也会发生深刻的改变(interesting experiences in which novelty and/or complexity are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changes in perspective)。

这些体验包括出国留学、选择一条更难的职业道路、体验前卫的艺术(论文所举的例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这种体验不一定要是愉快体验。战乱、自然灾害、膝下无孩、慢性病痛、失业(or出生在洼地)……即使备受煎熬,也可从中收获价值,重塑自己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把精神丰富纳入对美好生活的构想,挑战和困难也就有了意义。一帆风顺并非生活本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它的价值。(Adding psychological richness to our conceptions of what a good life can look like, Westgate says,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makes room for challenge and difficulty. It’s not just about ‘everything going well and smoothly.’ Stretching and going through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s, there is value in that.”)

qz.com/2049935/what-does-a-goo

フォロー

@pancakeamericano 看了一遍链接的报道,内容很有启发性,不过原文的意思应该是“过好人生的另一条路”,而不是这篇中文译文里的“不是……而是……”的排他关系。而且个人感觉如果是问卷调查的话“what kind of life they would pick if they could choose only one”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过于主观了。。

我觉得既然是心理学,侧重人的主观感受很重要。太多研究报告选发展指标量化分析出“最有幸福感的国家”,才比较误导。富裕就是富裕、福利好就是福利好、生态好就是生态好,加权平均一下就得出生活的公式也太武断了吧。我倒是很想看一个质性研究只探究人的心理感受。对生活是否满意是自己说了算。

ログインして会話に参加
Fedibird

様々な目的に使える、日本の汎用マストドンサーバーです。安定した利用環境と、多数の独自機能を提供して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