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现在的小孩更容易崩溃、看起来精神更脆弱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被监视感”。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会产生意识与外部的边界,拥有秘密,并学会撒谎。我们都知道这个时期的撒谎和人品好坏无关,只是他们突然学会了“隐瞒秘密”,需要一定的引导而已。
但是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秘密,从幼儿园就有监控,老师和家长微信联络密切,有了非常完善的家校联合系统。再也不会有“卷子偷偷藏起来不给家长签字”的事发生。电话手表绑定的是家长的支付宝,花了几块钱、收款方是哪家店都一清二楚。也不会有“和妈妈要两块钱买笔芯实际上买了泡泡糖”的事发生。只要隐瞒,马上就会被戳穿。
在一个非常严苛的家庭环境下,得以喘息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能做“坏事”的机会也不多了。如果孩子本身又是很乖顺懂事又早慧的类型,本就已经很主动压抑自己了,在这种毫无秘密可言的生活下,可能承受不起任何一丁点刺激。孩子需要点精神空间。
@gigipotter 谢谢,很需要
(虽然才体验了几天但是压抑不住自己想安利的心)
安利下Hey Lady! 这个平台~
这个平台干嘛的:一个 *纯女性* 的英语口语练习平台。
https://www.heylady.io/our-story
这个平台适用于谁:女性!;有一定英语基础(一些就够了,也不用很多);希望能通过对话提高英语口语(以及听力)的人。
怎么实现的:平台上有一个活动列表,有不同的话题和时间,最终通过Zoom(要开视频和开麦克风)和大家一起进行各种活动。
截了个当前时间看到的之后的活动的图片,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形式和话题的活动。
多少钱:按月付费选项:$29 USD /month 有10天的免费试用期
有什么感想:参加了几场活动。
这个平台上的活动真的可以逼迫自己说英语:这个网站上zoom一个小时一般是【总—分—总】的形式,总部分可能会有教练(老师?Coach)提问,分部分是每个人被送到不同的小房间自由交流。小房间里2~4个人都有见过。所以真的需要说的!
另一方面,真的见到了各地的人,感觉不仅在练习口语,还在练习听力LOL。
一席资中筠老师的讲话,谈谈爱国。感觉好几次她都在红线边跳舞了,最终还是回到了红线的感觉,虽然如此,里面还是有不少给人启发的内容:
1. 资中筠谈到了义和团起义,当时因为政府给了好处所以农民起义军开始保请反洋,行为则是杀传教士和中国信徒。洋人不满,要发兵,朝廷出了两派,一派主张镇压义和团,另一派主张用义和团去打洋人的兵。领导人选择了后者,所以把因为“不杀信使”原则主张前者的五大臣杀死了。后来发现好像路线不对,于是政府给给死人平反。
2. 在西安博物馆看兵马俑的时候,有人提出生在秦朝最好,因为国家最强大。资中筠问他是想当秦朝的哪个人?焚书坑儒的儒生、被斩首的偶语者、被腰斩的李斯、还是秘不发丧到身体发臭的秦始皇。要知道,兵马俑没有展出的另一面,是修建兵马俑工匠的白骨,政府怕他们泄密所以将他们活埋了。
3. 我们说国家富强的同时,也要关心谁富了、什么强了。只有权力大的人富了吗?只有武器和军队强了吗?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4. 历史书喜欢讲些宏大叙事,把义和团等等运动都包装成了爱国运动。这是抽象人,不是具体的人。
今天的一切都没有脱离古代,1放到今天就是假开放言路,实则杀异议分子;2和如今权贵资本主义、私刑处理知道真相的人毫无差别;3的话,富强只让普通人想吐;4的话,可以看看抗疫新闻。
一切都挺没意义的,资中筠老师提到中国知识分子是为了改变国家死亡最多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是伟大的。但是我往下多想了一层,是谁让他们因言获罪、因言而死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J0t7oKHTQ&ab_channel=%E4%B8%80%E5%B8%ADYiXi
这两天把书店里偶然看到的这本《如何科学学外语》看完了……本来以为这会是那种畅销书,但其实不是,作者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位日裔教授,从相关前沿研究和一线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本质和方法。因为太穷不想买书,把一些重要观点归纳一下:
*外语学习和母语的关系
-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称为“语言距离”,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可以预判学习的难易度。不同语言之间的距离见表1.
-“语言距离”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方式部分体现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迁移”上。母语可以直接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规则叫作“正迁移”,反之叫作“负迁移”。母语和外语的距离越近,越容易直译,即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学习者对于非典型的语言规则,更容易依赖母语进行直译,因此如果没有充分输入就输出可能会固化错误表达。
-除去语言迁移外,还存在“发音干涉”、“语用迁移”(社会语言学迁移/文化知识迁移)等。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
1.“年龄”
-母语习得成功率极高,但二语习得成功率则很低。解释这个现象的“临界期假说”认为,学习者一旦超过临界期(十二三岁),外语水平就无法达到母语水平。
-“临界期”的一些解释:大脑可塑性;成人的分析能力导致事倍功半;心理差异;“母语过滤器”的形成;学习环境等。
-但对于二语学习,是否能够达到母语者水平上限并不特别重要。
2.“适应性”
-双语研究中关于语言能力的两个概念:“基本社会交际能力”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
-评判语言学习适应性的三要素:“语音辨别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其中记忆力最为重要,并不是记忆语法规则,而应该记忆大量的对话和句子表达。
-儿童和女性对于语言的适应性更高;外向性格对于提高“基本社会交际能力”更有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3.“动机”
-无论是工具型动机(为了考试)还是融合型动机(为了了解文化/生活等),高涨的
动机和外语水平显著正相关。
*外语的学习机制
-语音、词汇和语法远远不构成一门语言。语言无法完全用规则说明。因此输入远比输出重要:输入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能力,特别是听力。
-但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大量的输入”+“输出的需求”。“需求”是指,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实际输出,而只要在脑海中反复练习,就能和实际说话达到的效果相似。
-“输入假说”+“监控假说”:理解输入信息时无意识的“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大部分比例,而有意识的“学习”作用不大,除了在你检查自己对不对的时候。
-“自动化模式”理论:所有技能刚开始都必须要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在逐渐熟练后就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从而不再占用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
-现代学者的观点多处于这两种理论之间:理解输入信息可以产生无意识的“习得”,而有意识的课堂学习可以促进无意识的“习得”,并且加速语言处理的自动化。
-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的要素:理解并分析大量的输入+有意识地记忆例句、文章和对话+输出和练习的需求。
*高效的外语学习法
-集中某一领域进行输入。选择有基础或感兴趣的材料反复收听或大量阅读,避免过于不熟悉的材料。将同一份较有难度的材料同时用作阅读和听力:先听,再读,再听,同时进行一定的文本分析。精读/听可以借助语法翻译法,泛读/听侧重于理解内容。
-提高学习动机,尽快从“学”外语转换成用外语获取外界信息。
-背诵例句、对话、文章、表达等,比单纯“创造”语言要有用。
-坚持每天做一点输出,促进大脑的演练和自动化过程。把握好“正确性”和“流畅度”的平衡。
-比起无意义学习(背单词书),尽量有意义学习(语境记忆或联想记忆)。
-学习一些交际策略,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输出出现问题。
-模仿发音、节奏和语调。使用影子跟读法和模仿输出。
-掌握基本语法,忽略生涩语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同人根据条件不同适合的策略不同,一些常用的策略:“记忆策略”-利用技巧储存和记忆信息;“认知策略”-整理已学知识;“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
-有效的教学模式:“输入模式”和“输入-互动模式”。前者侧重输入质量,后者侧重交流质量。
来首页推荐一个好东西!想必大家都有想读点东西但是被paywall block的时候(如New York Times和Economists等等),且它们的价格还挺高,为了读那么一两篇文不值得。
我强烈推荐这个extension Bypass Paywalls(和firefox、Google chrome、microsoft edge浏览器都兼容),具体安装方法可见这个链接。能看上免费的文章很开心!能无需付费看完文章了!(亲测economists,new yorker和new york times都适用)
https://gitlab.com/magnolia1234/bypass-paywalls-chrome-clean#installation
另外,经友邻补充,https://archive.ph有时也适用。
【不好意思刷屏了,刚刚有友邻提醒说bypass-paywalls的原developer内置了Google Analytics追踪用户信息,所以我重发一次!】
@anothercalicocat 按闹分配,老传统了,你不闹那就是还不是问题,既然不是问题为什么要解决?
哎我突然想明白了,人还是得多喊痛,别老想着自己不是最惨的,因为你根本不可能是最惨的,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惨,你惨死都排不上号的,不喊只会让人觉得你日子还行,觉得你对生活的追求比现状更低,因此它们可以继续迫害你。
分享一下心路历程吧,不想让朋友看到